【晶采观察·解码“十四五”】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!三个关键词解码健康养老“新图景”我不禁想到,随着年龄的增长,可能只有两件事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。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时间,那就是生命的长度。另一件事是生活舒适,也就是生活质量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以“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”为主题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四五”期间民政发展取得的成就。这次发布会上,我最关注的三点是“预期寿命”、“粮食救助点”和“为老人做点事”。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积极老龄化”或“健康老龄化”。首先,基本保修是“终身”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日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,达到79岁,比2020年延长1.07岁,比世界平均水平延长5岁。让他们对“预期寿命”感到咳嗽的不仅仅是年龄数字。这2024年中国居民平均寿命将达到79岁,女性最早在2020年将达到80岁。这背后是全球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。再者,现代人对“长寿”的追求,本质上是对“健康长寿”的向往。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,有一个事实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。护理床位比例将从2020年的48%提高到2024年底的65.7%。也就是说,60%以上的病床配备了专门护理功能,表明养老服务日趋细化、精细化。其次,如果说预期寿命是一个“宏观指标”,那么“食分”数据对我来说就是一个“微观标准”。比如说退休后的生活质量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建成老年供餐中心8.6万个,超过300万老年人在这些供餐中心就餐。每天都有。目前,养老助餐服务主要按照“管理指导+企业参与+社会捐赠”的模式运作,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其纳入城市便民生活圈规划设计,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。最后,退休后护理不仅要保证“安全退休”,还要保证“幸福退休”。民政部将进一步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,为老年人更好参与经济社会提供有力保障,鼓励老年人贡献社会。要鼓励和引导老年人服务价值、创造价值,帮助老年人“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“银力”。换句话说,不如唤醒这个“银发值”,让余热更“烫”。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看得见、看得见的温暖,让每个人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,也能享受到“稳定的幸福”。观察启斋,下一期再见!